雨水收集及利用的意义 - 上海爱斯格

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保证更佳的浏览体验,请点击更新高版本浏览器

以后再说X

全国订购热线:15921005019

阅读量:91

更新时间:2021-01-21

雨水收集及利用的意义

  由于环境的恶化和人类对自然界的污染,清洁的水源越来越少,全球普遍存在缺水的现象。而雨水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历来为人们所忽略,如何对其进行科学有效地收集并加以利用就显得格外有意义了。

  有效利用雨水和控制雨水的好处

  减少城市内涝

  有效节约水资源

  缩小雨水管网管径,减少污水处理的投资

  缓解内陆湖泊的面源污染

  减少盐碱区域的种植成本

  我国城市城市雨水综合利用现状:

  雨洪利用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已有广泛的应用, 主要用于集雨灌溉农田和解决居民生活用水,如甘肃的“121雨水集流工程” 、宁南山区的“窑窖农业” 、陕西的“甘露工程”、山西的“123” 工程、内蒙古的“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 等。我国城市雨洪利用起步较晚, 在理论与技术方面尚不十分成熟。90年代初, 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 开展了“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问题之一——雨洪利用研究”课题的研究。对屋顶——渗井系统和草坪的拦蓄雨洪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北京城区雨洪利用的对策和技术措施。但由于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当时未能得到推广应用。从2000年开始, 在中德合作“北京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支持下,北京市进一步开展了对城市雨洪利用的系统研究,初步形成了城市雨洪收集、滞蓄、处理、回用和回灌地下的技术系统, 并建设了总面积60hm2的雨洪利用示范区。在该项目的影响下, 掀起了雨洪利用的研究和应用高潮。2002年, 北京市节约用水办公室资助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了城市雨洪利用的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和北京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也开展了“北京市城区雨水利用技术研究及雨水渗透扩大实验”项目的研究。天津、上海、深圳等城市也相继开展了雨洪利用的研究和应用。

  我国城市内涝的普遍化和危害日益严峻

  2008年—2010年间,随着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部分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城市内涝。发生内涝的城市中,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厘米的占74.6%,积水深度超过15厘米(可能淹没小轿车排气管的水深)的多达90%,发生内涝城市中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城市占到78.9%,其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城市内涝不是我国,国外有内涝问题。2007年6月德国首都柏林遭受暴雨袭击,城市的主要道路已经被雨水淹没,车辆只能艰难地涉水前进。甚至直到第二天,这些道路的交通仍然没有恢复。墨西哥城2009年来了场暴雨后全城变成了泥塘。

  不应让城市看海成为常景:

  城市建设是一个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立体循环体系,理应地上、地下一同规划,一同建设。但长期以来,一些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把城市的面子看得更重,攀比高楼大厦,草坪面积,热衷于地标性建筑,一心谋划经营城市,城市光鲜的面子越摊越大,生态系统却越来越脆弱。天上下雨、地上积水;天下暴雨,地上成河。扭曲的政绩观在大暴雨面前被无情地暴露出来。暴雨给城市建设亮起的红灯不能漠视。城市管理者应把治理城市内涝放到维护公共安全的高度予以重视,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切实增强抵御和应对内涝灾害的能力。尤其要摆正城市建设的政绩观,把地下建设放到公共决策、资金投向、民生重大事项的优先位置,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实事,多当不图名利只为城市永续发展的幕后英雄,扎扎实实地做好地下管网建设的“良心活”。

  以前我国城市没有发生如此普遍和严重的内涝,很大因素是因为暴雨被自然吸收和消化了而人类没有感觉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引发关于雨水新的课题,需要我们用新的思路对待大自然赐予的甘霖,让雨水造福人类,使你我所在的城市更适宜人类居住。不要再让雨水把道路变成了江河,把街区变成了湖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城市内涝的解决办法

  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建设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要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对于建筑与小区,可以让屋顶绿起来,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人行道、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有条件的小区绿地应“沉下去”,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而不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可将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

  城市道路是径流雨水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对城市道路径流雨水的控制尤为重要。人行道可采用透水铺装,道路绿化带可下沉,若绿化带空间不足,还可将路面雨水引入周边公共绿地进行消纳。

  城市绿地与广场应建成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多功能“雨洪公园”,城市水系应具备足够的雨水调蓄与排放能力,滨水绿带应具备净化城市所汇入雨水的能力,水系岸线应设计为生态驳岸,提高水系的自净能力。

  维持和恢复城市绿地与水体的吸水、渗水、净水能力,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保证城市道路、绿地原有功能的同时,还要合理规划用地布局与竖向设计,使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战的能力。